Search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8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6
  • Share this: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8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6

上一週我以主觀的經驗認知,將『破音類』效果器做了五種分類,以及擺放順序的說明;但那終究只是一種非常粗淺的示意,如果試著要認真分析各種實務操作經驗上應該注意的細節 … 單靠文章、文字的解釋,恐怕只會落個掛一漏萬的境況。不過,還是有幾個主要的大原則,可以在這個專頁裡野人獻曝一下:

1. 各區段破音的頻率 (EQ) 值設定:在這種『破音堆疊』(Drive Stacking) 的運用方式上,除了先前提到過『越厚重的破音擺放位置越後面』的基本概念之外,通常放在越前面、破音程度越低的效果器,我會習慣將它的 EQ (Tone) 調得比後面的器材『稍微』亮一點,這樣的設定,可以讓前面一顆破音啓動去『推擠』後面區段破音時,得到音色上明顯的變化。而且能夠有一種『Open』的色彩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最一開始你在調整你的『音色搭載平台』(Amp Clean Channel) 時,應該盡量讓整體基本音色在比較適中而可能缺乏一點個性的原因:如果你主要的破音都來自效果器,而你用了好幾顆效果器來『合成』你最後的音色形狀,你就會需要在『平台』這個最後端,留下足夠的『可 EQ 空間』(也許可以視為另外一種【Headroom】吧?),來讓最後整體的頻率不會太過刺耳。

事實上,許多的破音效果器,在增加 Gain 值時,整體的頻率也會跟著改變 (而且不乏變化得非常戲劇化的),因此,我會習慣將最後一顆破音 (通常是 Distortion ) 的 EQ 設定得非常中性,來用前面一個或兩個區段的破音推擠出最後這顆破音的亮度;而如果在音樂需求上我只要用到這顆相對來說沒那麼明亮、但 Drive 濃度夠,可是又需要比踏板原始設定上再明亮一點的音色,我就會用串接在後端的 EQ 效果器來修飾它。你很可能常常看到各類型吉他手在彈奏過程中,不斷彎下身去調整腳下的效果器盤,但因為我很不希望自己分心去做這種即時性的調整,所以我選擇用後端的 EQ 來協助我需要的頻率補正 --- 這也是我習慣用數位式效果器的另一個理由:因為,我可以在同一個 Preset 裡設定好幾種不同的 EQ 效果器,來因應不同情況的頻率需求。

2. 各區段破音的音量設定:我猜想每一位上台演出的吉他手,在初期階段,當進行 Sound Check 的工作時,一定都聽過外場的 PA 工程人員對你叫嚷過:『你的破音比 Clean Tone 大太多了』!當你很委屈地試著減小效果器的音量時,你會很驚恐地發現,要達到外場 PA 工程人員滿意的音量比,你會覺得破音的音量幾乎是小到無法適應的!

為什麼呢?因為你在家裡調整你的破音音色時,幾乎不可能是用演出的工作方式來調整 --- 也就是架起麥克風,將你的訊號收進麥克風,再經過訊號放大工程,放到一個夠巨的外場喇叭來監聽,也因此,你很難理解『麥克風收音』對於破音放大的敏感程度到底有多敏感 --- 我只能很認真地說:它真的非常敏感!

整個關鍵在於,當你在 On/Off 你的破音效果器,你在家裡練習時就必須讓這兩者的音量差別遠遠小於你的習慣 --- 當你踩下破音時,應該讓你的音量像是沒有被改變、而只有音色上的差異而已。如果你是用 Drive Stacking 的方式,你所疊加的破音,應該只有『濃度』的差別,而不致於有太誇張的音量差距,這也是我會把『EQ』值放在第一點來討論的原因,因為在實務操作上,『頻率』會比『音量』,在改變破音色彩上,來得更有效率。

另外一個重點,其實是因為你大多數的時間都不是用 Clean Tone 來練習你的基本功,因此,當使用到 Clean Tone 時,你會下意識地彈奏得比較輕,或迫不及待地趕快切換到破音,來獲取一種安全感;久而久之,你對於 Clean Tone 與 Drive Tone 的音量感知,就無法建立起一種相對客觀的正確習慣。我只能再一次強調:『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進步,你就必須面對自己的弱點、正面去挑戰它』!而我覺得最有效率的基本練習方式,應該是用更多的時間、用更偏向 Clean Tone 的微破音色去彈奏 (當然要聽著 Click),才是正解。

而我們在整個破音串接的最後一顆、用來推動 Solo 音量的 Clean Booster,當你在進行外場 Sound Check 時,只需要告知 PA 工程人員:『現在是 Solo 時的音量』,然後再啓動它;你的 PA 工程人員會知道這是他在控台上關於你的這一軌樂器所可能會呈現的最大音量,他就能相對合理地給予你整體音量的伸縮範圍,你們就可以共同完成一種『專業』的工作表現。

3. 單線圈/雙線圈 Pick-up 對於破音的差異:如果你習慣用這兩種不同款式 Pick-up 的琴來練習或工作,你應該已經發現,如果我用了雙線圈所調整出來的各區段破音,在頻率與音量都很理想的狀態下,立刻換一把單線圈的琴來彈奏,在 Clean Tone 的狀態下音量會顯得比較小、而 Drive Tone 的音量會爆增許多。在我的經驗裡,單線圈對於破音的反應敏感度其實是大過雙線圈,也因此,你幾乎無法以同一種音色的調整參數,期望兩款不同拾音器種類的琴都能表現得同樣『順暢』。如果你並不是一位調整參數非常快速的吉他手,我會建議針對兩款不同拾音器種類的琴,你可能要有兩組不同的『破音群』;或者說,如果你只能準備一組破音群,那麼你針對演出工作所準備的第二把『備用琴』,請盡量選擇與主要工作琴相同款式拾音器的配置,以免當你必須更換第二把琴時,你的整組破音與 Clean Tone,又會發生讓 PA 工程人員措手不及的慘劇。

4. C/P 值:我覺得大多數吉他手的共同悲劇,就是沒有足夠的錢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包括隨時隨地會冒出來的各種破音全部都買回來玩耍 --- 反過來說,你如果夠幸運,可以不斷添購新玩具來嘗鮮,你也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才能讓這些玩具有存在的意義。

到底什麼才是我們應該購買、而且價格/性能的比值是最好的選擇策略呢?我的確有幾顆還算是夢幻逸品的破音,而且也都價格不菲;但在我整個音樂工作歷程裡,它們實際的功能貢獻,是遠遠小於其他可能不到這些夢幻逸品價格十分之一的同類產品,所以,到底誰比較『有用』、而表現了更好的 C/P 值呢?

對於整體電吉他器材組合的購買順序考量,我想再次建議:你需要先選擇好你的琴,然後以『箱體優先』的概念去選擇音箱頭/箱體的組合,然後在大量資訊研究後去選擇幾款『基本必備』的破音效果器,然後~開始去講究你的真空管後級、講究你的線材,然後可以開始認真思考你需要的前級種類 --- 因為真正優秀的破音,還是來自好的前級 (到這個階段,你的音樂屬性也應該已經成形、定型了!),然後才是你可以放縱自己去挑選那些奢侈而很少實際用到的玩具的時候 --- 前提是你的確已經在這個階段之前,靠自己與你的吉他成功地養活了自己與家人,而且生活無虞。

而我大膽預言:到了最後,你只會需要一把好的琴、一組非常優秀的音箱頭/箱體,以及一顆棒透了的 Fuzz pedal,用超好的訊號線把它們連接起來,接上充沛而乾淨的電源,你的音色就 --- 肯定宇宙無敵!

而會讓這一切打折扣的,只剩下你彈奏的用音了。

------------------------------------------------------------------

後記. 關於『堆疊破音』,這一篇來自網路商店『Reverb』的重點介紹,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讀:https://reverb.com/news/a-beginners-guide-to-stacking-drive-pedals

而各類型破音擺放順序所造成的『音色形狀』的差異,這個由效果器品牌『Wampler』老闆所做的示範,可以給你一點實際的體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DC065i2Cs

至於我覺得真的很優秀的音箱頭/箱體組合,這個品牌算是『還在人間』的作品:http://kingsleyamplifiers.com/ 。我會建議可以點進他們的產品看一下實際示範,感受一下這位吉他手身份的老闆,是如何因為追求『表現自己的彈奏手感』而研製出的聲音平台。

那才是『相得益彰』的平衡感啊!

* 刊頭相片取材自 Simon Gotthelf 2017 pedalboa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DxShDoWmk )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View all posts